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对比分析教《蜀相》

体育风尚封面

主管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出版:体育风尚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641/G8

国际刊号:ISSN 1674-1552

邮发代号:46-265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tyfszzs@126.com

《体育风尚》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论文鉴赏

对比分析教《蜀相》


发布时间:2022-05-01 阅读数:529

摘 要:关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发现对比鉴赏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为了更充分地备考,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把对比分析法带入课堂,例如《蜀相》一课,可以从三点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对比分析;情境解读;手法剖析;知人论世

关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发现对比鉴赏题出现的频率很高。2014年全国卷Ⅱ要求比较分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和郭震《宿渔家》 两诗中两处“灯前”的情感,2015年全国卷Ⅰ则要求比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的不同,2018年全国卷Ⅱ又要求比较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两次出现“酒”的作用。学生答题时往往不能具体翻译诗意,细致体味情境,深入分析主题,比较分析滞留表面,含糊不清,混为一谈,做不到确切的求同存异;有的同学甚至印象套题,在他们看来,塞外景物全然是苍凉恶劣的、酒的作用只在于借酒浇愁或者把酒言欢,陆游的情感便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可见,学生对对比分析的解题思维训练不够,掌握不精。为了更充分地备考,平时的教学应常把对比分析法带入课堂,例如《蜀相》一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作对比分析:

一、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情境解读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解读在许多教学设计中往往不受重视,草草带过,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句,个中还甚有真味可寻。在分析解读“柏森森”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柏树的“四季常青”象征诸葛亮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少有能从“武侯手植”来分析诗人睹物思人的咏叹追怀。在周宗富老师看来,简单将“柏森森”与诸葛亮生前功业与品格做某种勾连,那只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想象的枯竭。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上我拿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来让学生比较分析,联系典故注释: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树犹如此”的文字咀嚼中,学生便能领悟到那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没落英雄心中该有多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沧桑,而诗圣杜甫在这里特别写到武侯祠的森森翠柏何尝不是让我们去感受英雄已故,翠柏犹生、物是人非的凄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情境其实并不少见,归有光就在《项脊轩志》的结尾段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是爱妻生前亲手种植的,作者由枇杷树而想起“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妻子,如今枇杷树已亭亭如盖,妻子却撒手人寰,这种树在人亡的景象更容易勾起作者对仕途惨淡和家境衰败的感伤。史铁生《合欢树》的结尾也有相似情境:“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作者之所以在追怀母亲的时候写下这棵合欢树,是因为那是一棵在种下的第二年没有发芽而让母亲叹息的合欢树,是一棵第三年里才茂盛长叶而让母亲高兴的合欢树,更是一棵让母亲挂怀何时才能开花的合欢树。作者由合欢树而追忆母亲,合欢树开花了,而母亲离世了,物在人亡的感慨让人情何以堪。这几个文段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理解不再拘泥于单薄的意象解析,进而更深入地体味诗人身临武侯祠,目睹翠柏,心怀英雄的情境。

二、 “昔盛今衰,更见凄清”的写法剖析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历来是分析讲解的重点,关于杜甫锤炼“自、空”二字的妙处已是老生常谈。此联与李华的《春行寄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如出一辙,草木自放春色而无人欣赏,黄鹂空鸣好音而无人聆听,此情此景见得凄清悲凉。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固然可以析清字面含义,但要让学生领会诗人把武侯祠写得这般惨淡的用意,还可以对比分析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相比之下,这首诗歌更浅显易懂,前三句越王凯旋、义士锦衣、宫女如花的繁华与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的衰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由衷感慨人世的盛衰无常。昔盛今衰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很是常见,例如,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拿这些诗歌来对比分析,学生便能进一步联想,如今的武侯祠人迹罕至的凄清也正和曾经的南阳草庐得来先主刘备三顾的荣光形成鲜明的对比,昔盛今衰,人世悲凉,更见凄清。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易懂的诗歌,温故知新地比较分析,就能让他们驾轻就熟地理解诗歌的一些常见手法。

三、 出师未捷、英雄相惜的知人论世

《蜀相》是一首怀古诗,一味地翻译颈联和颔联来解读杜甫对诸葛亮的咏叹之情显得有些干瘪、生硬、乏味,如果对比陆游的《书愤》来分析,就会发现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对诸葛亮有赞赏崇拜之情,但诗人所选的侧重点不同。杜甫敬佩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耿耿忠心,但敬佩之余,还有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深深的惋惜。陆游推崇的是诸葛亮《出师表》中“讨贼兴复”的雄心壮志。显然,对于诸葛亮出师北伐一事,杜甫关注的是北伐的结果——出师未捷,而陆游关注的是北伐的宣言——《出师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两人的经历不同。杜甫忧国忧民,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为安史之乱而怀才不遇,诸葛亮的出师未捷给他以惺惺相惜之感;陆游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出师一表恰能抒发他心有壮志而无路请缨的悲愤。联系诗人不同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的比较分析,这样便能解读不同诗歌的主旨异同。

总之,对比分析不仅是一种常考的题型,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思维方式。平时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对比鉴赏诗歌,有助于学生积少成多地积累诗歌,由浅入深地体味情境,答题时也就能更好地避生就熟,避难就易。

参考文献:

[1]周宗富.以“武侯手植”为情境解读《蜀相》[J].语文教学研究,2011(6).

[2]萧涤非.风诗心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许淑琦,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


编辑整理:体育风尚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