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主管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出版:体育风尚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641/G8
国际刊号:ISSN 1674-1552
邮发代号:46-265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tyfszzs@126.com
摘 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学科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浅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学习者不能过分地迷信书本中的内容和思想,必须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对书本内容和思想的全盘否定,而是依据一定的评判标准进行积极主动思考的一个过程。
历史学家在研究某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并不是死记硬背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和意见,而是要研读相关史料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进而对相关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而这,也正就是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浅论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中
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的行动指南。教师唯有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呢?
为了能够准确地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方法、目标。课堂教学以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契机,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聚焦于相关史料,深入探究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2. 让学生根据相关史料,自主探究康梁維新思维与早期维新思维的联系与区别。显而易见,在这两项教学目标中都融入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元素。
当然,光有目标,没有具体的行动,能力无法形成。因此,教师还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润物无声地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离开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再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都会落空。也正因为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在紧紧围绕教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背景、主张以及目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洋务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以及结果等进行评价。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评价提出质疑,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见,教师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相关历史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练习中
课堂练习不仅有助于查缺补漏、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显而易见,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练习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必须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同样,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练习在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基于此,教师在潜心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不仅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还要始终如一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练习中。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材料分析题。其中有一道题目,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材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中记载着一段与传教士李佳白相关的故事。在这段材料的最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李佳白在中国传教时“一如华人仪式”,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够及时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切实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贯穿到课堂练习之中。以建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为抓手,就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全面发展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喜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J].大观,2018(21):151.
[2]彭华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64.
作者简介:江麒,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县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