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

体育风尚封面

主管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出版:体育风尚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641/G8

国际刊号:ISSN 1674-1552

邮发代号:46-265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tyfszzs@126.com

《体育风尚》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论文鉴赏

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


发布时间:2022-03-09 阅读数:435

摘 要:高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要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那么什么是学生的需要呢?心理学指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推动个体以一定方式,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活动,以求得自身的满足。一般说来,人满足需要的体验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越有效。因此我们上课中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需要,要时时引导学生在需要中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学习;过程;重点;状态

现本人就构建学生需要的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谈几点做法。

一、 组织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作用的联系中调节互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是学习的内因,只有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教师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与课中灵活应变的有效结合。

(一) 课前找准学生的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对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因素。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设计教学时应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心预设,尽量为学生铺设一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路径,使每一位学生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二) 课中随时观察学情,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灵活变动。”因此教学中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从他们的动作表情、发言情况、作业反馈等方面,判断他们学习中的得失和困惑,随时调整教学方案,遇到各种有效的生成资源时会灵活处理并加以充分利用。

二、 创设顺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

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非常强调“好”和“乐”对“知”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 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习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练习中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确实是生活所需,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中秋节分饼”的生活情境,先出示4个小饼,2个小孩,问:平均每个小孩可分得多少个饼?学生解答后,紧接着再问: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孩呢?学生继续解答。然后问:如果是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呢?每个同学分得的块数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呢?学生在这个生活情境中发现学过的知识已明显不够用了,于是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要。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探究需要

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集合》时,教师先出示一个表格,标出本班中跳绳(9名)与踢毽子(7名)的具体名字(有一名重叠),然后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就列出式子9+7=16(名),这时教师让参加跳绳与踢毽子的学生上台,再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人,结果发现只有15名,这时教师紧扣“为什么只有15名,少1名去哪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学生的兴趣很高。

(三) 營造愉悦氛围,迎合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教师在上课中可以采用形象讲解、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考,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四) 借助媒体资源,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能以它“特有”的演示功能,架起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顺应学生理解上的需要。

三、 开展适应学生全员需要的互助合作活动

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如何让教学成为所有学生个体的需要呢?一是要分层施教,二可以组织互助合作活动。

(一) 分层施教

即让“教”适应不同学生的“学”。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若干小组,教学中分别找到不同组别的“最近发展区”,采用“隐形”复式教学:提出差异性要求、设计差异性提问、布置差异性作业、进行差异性辅导、进行差异性评价。考虑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可以从关照手段方面给予区别对待。

(二) 互助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策略,它以集体的学习进步来带动个人的学习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合作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是要构建好合作机制,注意“小老师”的培养;再次就是要注重同伴的隐性互助,由于同伴互助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学习伙伴之间在语言、文化、思维、认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更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 指导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时要注重学导同行。

(一) 教师授予学生学习方法

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可能开始不会学,或者在探索学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影响继续学习时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传授一些数学学习方法。如:阅读课本,要指导学生懂得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读;要边读边圈圈点点;会抓重点句,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会作上记号,对书上的结论也要敢于质疑。

(二) 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方法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总结中获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并逐步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清松,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华安县马坑中心小学。


编辑整理:体育风尚杂志社官方网站